學黨史系列專題-長征的勝利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從50人到9000多萬人,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
長征的勝利!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在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指揮中央紅軍轉戰川貴滇三省,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是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戰士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兩天時間趕完340里行程,直取瀘定橋。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墻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勝利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渡過大渡河后,中央紅軍又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夾金山,一上一下要走70里路,數月行軍,高山缺氧,糧食不足,人也筋疲力盡,戰士們在冰上滑行,很多摔倒后就永遠地躺倒在雪山的懷抱里。
1935年8月,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率中央機關和前敵指揮部的右路軍從毛兒蓋出發,穿越荒無人煙的大草地,草地實為泥質沼澤,茫茫無限,泥水不僅不能飲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腳泡過,還會紅腫甚至潰爛,人須腳踏草叢根部沿草甸前進,若不慎陷入泥潭,會愈陷愈深,乃至被污泥吞沒,許多戰士犧牲在征途上,紅一、二、四方面軍過草地犧牲人數總和超過1萬7千人。
勝利會師
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縱橫11個省的長征勝利結束。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
長征的意義
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毛澤東曾形象地指出:“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彼媪藝顸h反動派消滅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圖謀徹底失敗,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肩負著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抗日的的戰略轉移,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長征后保存下來的紅軍人數雖然不多,但這是黨極為寶貴的精華,構成以后領導全民族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骨干。
2016年10月21日,習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講話中指出: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